从“文旅热”到“文旅 ”
2024-04-09
去年以来,文旅产业狂飙突进,文旅市场产销两旺,文旅体验“麻辣滚烫”。从贵州村超热到哈尔滨冰雪游,从淄博烧烤热到三星堆博物馆游,文旅产业及时发挥了集聚人气、促进交流、提振信心、引领发展的积极作用。
热闹之余,也要看到一系列深层次、瓶颈性问题。如交通、景区、博物馆、民宿等方面的“潮汐客流”问题,如产业同质化竞争与服务质量问题,如东西南北的发展不平衡与大中小城市的不协调问题,如“路跑得太多,而获得感不足”问题。它们有些属于文旅产业的“自家事”,有些则“牵连甚广”,需要通过区域统筹和部门合作才能解决。
在2024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中,除了直接出现“文化”“旅游”“文旅”等关键词、明确提出“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等重要表述之外,还有不少内容与文旅产业发展有着紧密联系,如“体育赛事、国货‘潮品’等新的消费增长点”,如“加强消费者权益保护,落实带薪休假制度”,如“提升外籍人员来华工作、学习、旅游便利度”,如“推动商品和服务质量不断提高”,如“提高公共文化场馆免费开放服务水平”,如“让人民群众享有更高品质的生活”等。这标志着文旅产业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一方面,文化传承、文化事业和文旅产业已经成为国家区域战略制定和规划编制的“标配”,如长三角一体化提出打造江南文化品牌,如粤港澳大湾区打造“人文湾区”,如中原城市群提出打造“华夏文明传承创新示范区”等。
另一方面,文旅部门、企业和各类社会组织也不负所托,积极挖掘与利用不同区域、城市的历史文化资源,以及“文旅 工业”“文旅 农业”等赋能产业转型、乡村振兴与城市更新等,在因地制宜利用好地方资源、活化各类文物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提升城市软实力、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可以说,在文旅产业发展与区域协调战略之间,正在形成一种前所未有的密切联系与互动合作机制。无论是支持中西部以及东北老工业基地文化发展,还是扶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文化发展,都可以看到文旅产业活跃的身影。
实际上,作为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新质生产力不仅是高端制造、信息技术产业、生命医学等追求的目标,也体现在“文化 科技”“文化 大数据”“文化 人工智能”“文化 金融”等创新探索中。文旅产业正在超越传统的形态和模式,文化和旅游融合也不是二者的简单相加,而是在不断实现自我变革,成为新质生产力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展望未来,文旅产业发展不仅要有良好的政策机制、人才资源、创新环境等内部条件,也要有现代化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体系等外部保障。现有的19个国家级城市群和一批规划在建的都市圈,还包括7个“区域文化产业带”,因良好的地理区位、现代化的交通和基础设施、较为发达的公共服务体系等,理应成为文化新质生产力的“策源地”和“试验田”。
(刘士林 张懿玮,作者分别为上海交通大学城市科学研究院院长、教授,上海杉达学院管理学院副院长、教授)
来源:解放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