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秘的汗特尕特
文/萧 云
据说,在新疆的阿尔泰地区,生活着一群说着图瓦语的蒙古族人,他们自称是乌梁海“森林百姓”的一个分支。夏天,他们喝着五指泉神秘的泉水,冬天,他们脚踩“山海经”中描述的“木马”,矫健地穿行在高山和雪原之间。他们信奉喇嘛教,却在佛堂的雪敖包前点火祭祀,他们手握两米长的“大弓箭”,但箭头追逐的却不是猎物的躯体.
带着一系列的疑问和好奇,我们在农历腊月二十九日,踏上了去阿尔泰的路程,经过680公路的长途跋涉,终于来到了新疆的北疆重镇阿尔泰市,再往东走三十公里就是图瓦人居住的乡镇——汗特尕特乡了,但不巧的是,前几天阿尔泰地区连续下了几场历年罕见的大雪,把去乡镇的路堵了,无法前进,我们只好在阿尔泰市待着,等侯清雪车把道路推开。
乌梁海即明时兀良哈部族,是古代部族的名称。关于“乌梁海”一名的意义说法不一。有人认为是“饲养驯鹿的人”,有的则认为是“灵巧的人”之意。据阿尔泰的乌梁海老人讲,有一个这样的传说:在成吉思汗之前,有一个汗,其子患病,请来巫婆念经驱除病魔,并找来 7 个孤儿,祈祷病魔从儿子身上转到他们身上去,作法是用车把 7 个孤儿拉过木伦河,扔到人迹罕至的荒野上。后来,这 7 个孤儿均长大成人,娶妻生子,人口渐多。因为他们手巧,人们称他们为“乌梁海”或“乌伦海”。“乌梁”、“乌伦”即“手巧”之意,“海”意为人,其意合为“手巧的人”。
乌梁海部历史悠久,早在成吉思汗的远祖时期就已存在,乌梁海部早期分布区域相当广阔。辽、金至元初时,东起黑龙江,西至阿尔泰山、额尔齐斯河和乌伦古河森林地带。明末清初时,在“蒙古诸部之北”,“业采捕,散处山林,而使属于喀尔喀、准噶尔诸大部”,清乾隆年间,准噶尔所属之乌梁海归顺,“乌梁海遂全归版籍矣”。
为了方便统一管理,清政府将乌梁海划分为三部分别治理:一为唐努乌梁海,因居住在唐努山一带(今属俄罗斯,即图瓦自治共和国地方)而有其名;二为阿尔泰淖尔乌梁海,因环阿尔泰诺尔(“诺尔”为蒙语“湖”之义,此湖即今俄罗斯捷利茨科耶湖)聚居而有此号;三为阿尔泰乌梁海,因主要生息于阿尔泰山区而得名。
阿尔泰乌梁海陆续归附,清政府随即在该地编旗设佐,实行盟旗制度。乾隆二十七年( 1726 年)五月,阿尔泰乌梁海被编为七旗并铸满洲蒙古字七旗总管印,同年十二月,为便于管理,乌里雅苏台定边左副将军成衮扎布奏请“将阿尔台乌梁海等,作为两翼,分管游牧”,并“铸乌梁海左、右翼总管印,分给察达克、图布慎,销原领阿尔泰乌梁海总管印”。 此后,阿尔泰乌梁海“分左右翼。左翼旗四,右翼旗三”。
在阿尔泰乌梁海七旗中有两种不同的语言,三个旗讲图瓦语,四个旗讲蒙古语。操图瓦语的主要从事渔猎、采集等生产活动,而操蒙古语的则主要从事畜牧业。阿勒泰地区讲图瓦语的人在 20 世纪 50 年代初被归入蒙古族。我国史籍记载为 “ 都播 ” 、 “ 温良改 ” 、 “ 秃巴思 ” 、 “ 秃八 ” 等,后译写为 “ 图巴 ” 。元、明时多译作 “ 兀良合 ” , “ 乌梁海 ” 是清代的译法。 1921 年始改称为 “ 图瓦 ” 。
农历腊月三十的中午,路终于通了,在汗特尕特乡挂职的尼咏梅副乡长得到消息后,主动放弃在市区过节的打算,给我们担任随行的翻译和向导。一路上,人迹罕至,除了偶尔过往的一两辆车外,我们几乎看不到一个出行的牧民。尼乡长告诉我们,今天是大年三十,汗特尕特乡的牧民们都在忙着在家准备过大年三十呢!我们很奇怪,难道汗特尕特乡的蒙古人,也要和汉族人一起过春节吗?尼乡长说,他们不但要和汉族人一起过春节,而且还要一直过到正月十五呢!
原来,春节,在蒙古语中,叫“查干萨日”,又称“白节”“大年”,是蒙古族传统节日,节前,人们要做新袍子,备制年货,家境好一点的牧民,还要宰杀家中的牛羊,互送牛羊肉。除夕夜,家家都要聚在一起吃团圆饭,而且每个人都必须大吃大喝,剩得食品越多越好。在过年其间,晚辈要向长者敬辞岁酒,初三到十五以后,就是大规模的射箭比赛了。至于蒙古年节中的“白节”或者“白月”,尼乡长说,是因为蒙古族人以白为吉祥,据说与日常饮用的奶食有关,它包含着恭祝新春、吉祥如意的意思。白节是人们互相交往和聚会的时节,而正月十五的玛德尔节是这个盛大节日的高潮。
汗特尕特,意思是有糜鹿的地方。
1恩泰家的民俗
汗特尕特乡是个多民族集聚的乡镇,这里除大部分居住的蒙古族以外,还有少数汉族和哈萨克族,尽管大家的宗教信仰各不相同,但彼此之间相处的却非常和睦。恩泰是汗特尕特乡一民世居的阿尔泰乌梁海人,他像许多和他一起从小就生活在这里的牧民一样,正忙碌着准备除夕的用品,至于他们这个民族,到底在这里生活了多少年,连他的父亲巴贾也说不清楚。恩泰人缘好,喜欢交朋友,村民几个不过节的哈萨克朋友也来到他家,打算和他们一起过除夕夜,这就使恩泰和他的家人,不得不更加忙碌了。
恩泰只有三十多岁,但他的思想却很保守,为了得到一个儿子,他一连生了四个姑娘还不甘心,家里的日子自然就比其他人家差一点。以前结婚时,他没有盖自己的房子,和父母亲住在一起,去年房子不行了,他只好到银行贷款,在离房子不远处重新盖了一院新房子,贷款没有还完,他过年也没有舍得做件新袍子。为了除夕夜的祭拜仪式,他特意到村民的喇嘛朋友家,借来了人家的袍子。由于两人身材不同,衣服穿在恩泰身上显得有点肥大,弄得小女儿吉尔格里赛跑进来,两眼一个劲地往恩泰身上看。
恩泰的父亲巴贾看到了,脸上不由地露出了几份忧虑。他站在新房的院子里,看着不远处被儿子遗弃的旧院子,心里感觉沉重但又无可奈何。现在村里的年轻人,和他们这些老年人的消费观念,已经有了很大的不同。以前,他们做什么事情,都习惯从自己的口袋里的掏钱。口袋里有多少钱,就做多大的事情,哪像现在的儿子,明明口袋里没有盖房子的钱,却要到银行去借公家的钱。他听人说,这些钱必须要还上,如果到了人家规定的期限还不出钱,银行就会把盖好的房子收回去。巴贾不知道儿子还有多少钱没有还给人家,就是知道,他也帮不上忙了,他已经86岁了,虽然身体很健康,但毕竟没有力气了,有的时候帮助儿子上房给牛添一点草料,都累得气喘嘘嘘的。
天完全黑下来了以后,恩泰的母亲生达漫进到客房开始祭炉点灯,恩泰的妹妹乌云别里克在一旁协助。因为她好几次没有没有划着火柴,生曼达马上摘下头巾望着神像,表情显出紧张的样子。阿尔泰的乌梁海人是全民信教的,宗教信仰几乎渗透到他们日常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早上拜日,晚上拜月,饭前必先祭祀等已成为他们必须遵守的一个准则,以至访友作客、走门串户都有一套宗教礼仪。
宗教信仰是贯穿阿尔泰乌梁海人的一生的。一个人从生下地开始至人死入葬都必须经过一系列的宗教仪式。婴儿落地后,当天或第三天即杀羊以祭。三岁剪头发时也要祭祀。婚礼必须举行两次,先在女方,后在男方。但不管在何方,都必须举行祖先遗传下来的宗教仪式。人一旦有病,不是请萨满跳神,便是请喇嘛念经。人死后,必须举行一套宗教性的送灵魂仪式和安葬仪式。狩猎、捕鱼前也要举行祭扫仪式,祈求神灵保佑。满载而归时更是感恩不尽,大祭神灵。牲畜下羔时要庆贺祈祷,牲畜转场时要祈求神灵护佑,牲畜发病时采用各种宗教仪式驱逐病魔,牲畜肥壮之时也要祭祀诸神灵。总之,无论渔猎生产或牧业生产,自始至终,都有一套自古流传下来的宗教活动。
阿尔泰乌梁海人饭前必先祭火,每次吃饭前都必须往火炉里洒些饭食。喝奶茶或饮酒也必须先敬火炉。他们认为火神是全家的保护神,全家的衣食之源都靠火神保佑。而火炉是火神居住的地方,所以一切食物都必须先敬居住在火炉中的火神,否则就是不敬,全家就得不到火神的保护。另外,把火当作光明、纯洁的象征,认为火是不可玷污的,它具有净化的性能。
灯点燃了以后,乌云别里克来到炉火旁,把爬山松撒在炭火上,又拿起酥油茶在炉子上撒了三下,母亲开始用蒙语说祭词。达生曼行完礼后,恩泰全家老小全都对着供奉在家的班禅照片,恭敬地顶礼膜拜,三磕九拜并祈祷新年人畜太平,万事如意,然后大家又对祖宗先灵磕三个头,以表示子孙的敬意。这些礼节都完成之后,巴贾和生达曼两人老人坐在上座,接受了恩泰和孩子们行的拜年礼。
为了活跃节日的气氛,恩泰的家人开始商量表演节目。恩泰的二女儿布音德力格尔第一个站出来,给大家跳了一个舞蹈《牧民新歌》,接着母亲生达曼唱了一首《阿尔泰敖包》,恩泰的三女儿孟根其其格唱了一首《马驹赞》。她们的舞蹈不仅跳得优美奔放,歌儿也唱得荡气回肠,牵人魂魄,使得父亲巴贾也忍不住拿起冬不拉,给大家激情地演奏了一曲蒙古人的传统舞曲《沙吾尔登》,把大家的情绪全调动起来,全家人随着音乐,跳起了欢快的蒙古舞。
远处,少数汉族人家过节的鞭炮声开始响起来了,恩泰的妻子也为准备好了除夕夜吃的团员饭,除了大家吃的,她还特意挑出所有肉中最好的一应俱全块肉放在另一个地方,以备全家人明天拿到村里的喇嘛庙祭熬包。阿尔泰乌梁海人的宗教信仰非常复杂,它们中间既有原始、自发的自然崇拜、灵魂崇拜和祖先崇拜,也有原始社会后期产生的萨满教和进人阶级社会后产生的人为的喇嘛教,形成多种宗教信仰并存的局面。
他们既拜倒在大自然的脚下,也乞求灵魂和祖先的护佑;既相信萨满的巫术,也相信喇嘛的经文。如一旦患病,家人一面跪拜自然界的各种神灵,一面请喇嘛念经开草药,一面请萨满跳神驱鬼。不过,喇嘛和萨满不同时请,先请喇嘛还是先请萨满,要视其病情而定。有些是请喇嘛治病无效后便请萨满跳神,或者相反,请萨满驱鬼不灵后便请喇嘛念经开药。
“敖包”为蒙古语“ oba ”的译音,意为“堆子”,以石块或土堆积而成锥形。阿尔泰乌梁海人的敖包一般都是用土石混杂垒起。有的全用土,四周打上木头桩。不管是何种形式的敖包,上面都必须放一些土,并插若干根枝多叶茂的大桦树枝。敖包象征土地,而桦树枝象征生长在土地上的万物,敖包实质上就是祭地神的“地坛”。阿尔泰乌梁海人的敖包是十分神圣的,过去经过敖包必须叩头跪拜,并捡一块石头置于敖包之上。如带有酒、肉、奶等,必须洒一些到敖包上。
祭敖包一般在夏历五月中旬或六月中旬,有些地方春节和三月中旬也举行祭祀活动。祭扫日期确定后由部落头目通知各户,每家必须准备一只白山羊或白绵羊(绝不能用黑色牲畜)作为祭敖包的牺牲。羊有的在家宰杀,把肉煮熟带去;有的把活羊拿到敖包跟前,作流血祭祀;有的则象征性地把羊头拿到敖包跟前烧烤。此外,还应准备一些奶子、奶疙瘩、奶酒等,每户还必须准备几块小布条(过去只用白色,现在红、白、蓝均可)。
祭敖包是全民性的宗教活动,一般情况下本部落的男女老幼都去参加。各户先把带来的小布条扎在插于敖包上的斜向着东方的大桦树枝上(有些地方同时还捡一块石头放到敖包上),并在敖包周围铺上花毡,把祭品供上,祭祀者坐在敖包周围。祭祀主持人因地而异,在萨满教占优势的地方由萨满主持,在喇嘛教占上风的地方由喇嘛主持,个别地方由部落头目主持。祭祀仪式一般在太阳出来后举行,主持人点燃敖包上的大柏叶香并祈祷祝福。同时,祭施者把带来的祭品各洒一些到敖包上,然后主持者领着大家跪拜三次。
祭扫仪式结束后,在敖包跟前吃祭品。吃祭品不分你我,吃饱喝醉为止。剩下的全倒在敖包上,并洒上油点火燃烧。最后由主持者带领,有马的骑马,无马的步行,边走边唱,列队绕着敖包转三圈。接着在敖包附近宽阔的地方进行赛马、摔跤和举重(举石头)等活动,作为祭地神的祭敖包仪式成为萨满教和喇嘛教的重要活动内容。祭敖包本来就是祭地仪式,过去阿尔泰乌梁海人的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很低,对自然的依赖性很大,因而对孕育万物的土地十分崇敬,才把敖包当作多种神灵聚居之地。
汗特尕特村的春节祭敖包,却和别处的乌梁海人不一样,大年初一太阳出还没出来,恩泰和家人就起来了,他们穿戴整齐后对着东方祭拜完太阳,就带着东西往喇嘛庙赶。汗特尕特乡的喇嘛庙座西朝东,是第十世班禅额尔德尼确吉坚赞大师1984年来汗特尕特乡传经之后,由群众集资建造的,全称叫阿尔西桥隆庙,汉语是观音庙的意思。汗特尕特乡的阿尔西桥隆庙是目前阿尔泰地区唯一的一座观音庙,建设面积约220个平方米。庙内的一个沙发和一把弓箭,是第十届班禅额尔德尼确吉坚赞大师曾经使用过的,神案上还有一本三百地年前的经书.。
喇嘛庙里有个很大的院子,院子中间用雪堆起的一个约1.5米,长约四米的祭台,恩泰和村里的牧民们将带来的供品都先放在祭台上,然后走向巴依楞 (用石片堆起的火台),在巴依楞四周点着四堆松香,然后将带来德吉、祖如羊叉骨和用土兰的木材放入火中后走向萨满树,把寄托家人平安、幸福的布条系上萨满树,开始一边围绕“巴依楞”洒酒, 一边高喊“呼瑞”、“呼瑞”……直到将瓶中的酒洒完为止。该仪式包括祭天、祭地、祭神灵、祭敖包等,这些都是传统的萨满教宗教仪式,而此时却在一个佛教寺庙的院中举行,这不能不说是一个伟大的创举。在这里,似乎信仰什么都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祈祷、祝福与和睦相处。
祭敖包的仪式完成以后,还要举行一个向长者拜年的仪式。庙里的喇嘛把村里的老人都集聚在庙宇前,一字排开。老人们都双腿跪下,双手捧着哈达,村里的年轻人也一字排开,双手捧着哈达对老人们高声唱着《我的父亲》,向他们敬献哈达、敬酒。老人们也相互回敬,双方互送祝福的语言。仪式完成后,人们进入喇嘛庙中,向观音菩萨跪拜,祈求神灵的保佑,然后来到喇嘛庙跟前,向喇嘛颂经后,让喇嘛用经书轻轻往额头上一点,该仪式就算结束了。祭敖包是村里人的大事,所以,村里的乌梁海人在大年三十的晚上,就把大年初一祭敖包的东西准备好了。
肉端上来以后,按乌梁海人的传统习惯,第一块也必须用于祭火。只见恩泰拿起左手拿起一块肉,右手执一把小刀,先割下来一片敬给长者,然后动作熟练地把肉成割一块块大小薄厚均匀的肉片,一边还不停高唱颂词“月热尔”,意思是感谢神灵的关照,让我们生活越来越好,也请神灵一起享用,直到将盘中的肉全部割完。
恩泰说,“月热尔”是乌梁海人诸多颂词中的一部分,只有三十晚上才能念,而念颂词的必须是男人。可是现在,会念颂词的人越来越少,因为许多年轻人现在已经不在乎这些传统的习俗了。新年的钟声敲响的时候,恩泰家的祭祀仪式也开始了,恩泰左手拿起牛胫骨,右手拿起一把系着红白小布条的榔头,朝牛骨头砸去,一边还高喊着,大家随声附和,直到将牛胫骨砸成两段,将中间的牛骨髓倒进一个小碟子中,让在坐的各位由老到少地吃掉(客人在年少者之后依此下去,男的先女的后)。尼乡长告诉我们,这个仪式的含义是将魔鬼的骨头砸碎,并把他的骨髓吃掉,让魔鬼永不得超生。
2两米长的大弓箭
大年初一早晨,恩泰带领全家人祭完敖包离开喇嘛庙,马上就到朋友塔查克家拜年,他去拜年的目的之一就是去借塔查克的弓箭。大年初三就要进行弓箭比赛了,而恩泰自己不会制作弓箭,所以每年他只能借朋友塔查克的弓箭进行比赛。他相信自己如果在十五的总决赛上,也就是蒙古人的“麦德尔节”夺得第一的话,就会被称为神箭手,受到人们的尊敬和崇拜。
拜完年后,恩泰迫不得已地向塔查克提出了自己的要求,塔查克让女儿拿出弓箭,没想到恩泰用劲太大,第一次试箭就把弓拉断了。塔查克只好再让女儿拿出另一把弓箭交给恩泰。为了慎重其间,恩泰脱掉身上的蒙古袍,开始第二次试箭。这次他射中了,在附近拜年的年轻人听到弓箭声音,也加入到试箭的行列里。看来,这里的人非常喜爱射箭。那么大弓箭的箭头为什么是圆的,它是用来打猎的吗?带着这个问题,我们再次跟着尼乡长寻找知道答案的人。有个乡民们告诉我们,村里有个制作弓箭的尼格德力,说不定知道大弓箭的故事,我们立即赶过去。
尼格德力正在忙过年的事情,见我们进来,立即让媳妇在成吉思汗的挂像底下点上酥油灯。听了我们的来意,他取出自己制做的弓箭,开始忙碌起来,并叫住了正要出去给朋友拜年的儿子巴蒙特克尼格德力,强迫他留在家中给自己帮忙。明天就要比赛了,他必须要在今天晚上之前,把所有的弓箭修理好。尽管每年比赛他都拿不上名次,但他依然年年乐此不疲。因为他喜欢听汗特尕特乡参加射箭比赛的所有的人,称赞他弓箭做的最漂亮、最好用。
巴特蒙克十二岁开始跟着父亲学做弓箭,现在早把父亲的手艺学会了,而且有所创新,他把父亲以前制做的木头箭头改成了牛角的,这样一样,一把箭就比父亲制做的木头箭头,多使用好几年,他还把箭身的桦树皮装饰,改用磁带芯,这样就不用去剥桦树皮,免得树死亡,但他的父亲却认为这是祖祖辈辈流传下来的工艺品,不应该随便更改,但从心里,他也认为儿子装饰出来的箭,比自己做的更美观,实用。
尼格德力和儿子巴特蒙克制做的弓箭,都不是用来买钱的,他们无偿地提供给村里人使用。他们说,这是玩的东西嘛,怎么能要钱呢?村里尽管年年都有射箭比赛,但真正会制做弓箭的人却不多,包括去年参加射箭比赛得了第一名的神箭手切德普,虽然他的箭射得特别好,可他自己却没有弓箭,也不会制做。他说尼格德力制做的弓箭精细美观,且容易瞄准,,再加上自己射箭技巧,就能很轻易拿第一。
汗特尕特乡的射箭比赛,一般是设在阿尔恰特河的冰面上,大家先把放靶标的冰层下面的雪打扫干净后,又在两边堆成了两个雪敖包,在雪敖包的下方掏了两个小洞,用来放置霍木、墩、,达安芝等三种靶标。放靶标的场地两头,他们又分别堆起了一道高标15公分、宽40公分的雪坝,只要射手把靶标场地中的霍木、墩、达安芝三个靶标,射出雪坝才算得分。
射箭比赛前,每位参赛的牧民都要代表吉祥的白布条拴在雪敖包的萨满树上,用白酒祭天、祭地、祭神灵、祭敖包后,每位箭手都要把自己带来的靶标在冰面上摆成一排、然后在这一排中间的位置上放一个雪块、标出来称为靶标,任何人此时都不能跨越这一靶标,否则就会被认为不吉利,而且会马上被赶出射箭场,然后大家再重新选块新场地,再用白酒祭完靶标后,射箭开始。人们高喊“芒格”,“芒格”、“霍尔麻”,意思是中间的靶标,加油!
射手则站在30米左右的位置上开始射箭,一人射三箭,所有的人轮流进行。场下有一名专门负责记录成绩的人,他把射手们射中的靶标放在雪敖包底下的小洞中,不再放回场地上用。一轮全部射完后。交换场地继续比赛。由于射箭决赛必须在正月十五当年的“麦德尔节”上进行,乡里各村各队要把初赛比完,中午没有时间休息,射手的家人就用大桶把饭在家做好送过来,在场的人都可以吃,但吃前一定不能忘记祭祀。
从大家的比赛中,我们明白大弓箭原来不是用来打猎而是用来娱乐,乘大家休息的空档,我们再次向在场的射箭手打听有关大弓箭的来历,他们还是不知道。为了弄清这个问题,我们又跟尼乡长来到村民才登巴特家,因为他也会制做大弓箭,说不定他能知道?!
3马皮滑雪板
才登巴特是汗特尕特乡能工巧匠,他不但能制做弓箭,还能制做马皮滑雪板和其他的一些工艺品,夏天的时候,他从山里捡来一些形状奇特的木头和石头,冬天闲下来用刀一修理,就变成另一种看上去富有生命的人或者动物了,他家里摆满了这样的东西,但是与尼格德力的想法不同,才凳巴特制做的所有的东西,都是需要人拿钱来买的。比如他制做的一副马皮滑雪板,要价就在三百到五百之间。靠着这副手艺,才登巴特这几年一下变成村里很富裕的人了,但村里的村民却看不起他,他们认为他把村里人的传统的美德弄丢了。
在才登巴特家,我们发现了一副长1.8米、宽15公分、厚度3公分的马皮滑雪板,才登巴特说有人要就买,没有要就留下自己玩。大概是为了让我们给他制做的马皮滑雪板做做宣传,才登巴特把自己制做马皮滑雪板的全部经过向我们展示了一遍。
原来马皮滑雪板的制做非常简单,板材的用料一般选用轻杨、白松、当然最好是红松。秋天,到附近的山上,砍来两块一米五左右松木,用斧子削出滑雪板的大样,将一头放在热水中烫软,使它变软之后再压上石头,让它的一头变得翘起来,然后在雪板30公分处订上一个小钉子,用铁丝拉住使它成型后,用刀子把雪板下面的地方修理平整,让雪板的上方中间凸起呈三角形(这样雪就不会进入雪板)之后,再在雪板的中间订上一只鞋底形的胶皮,并在上面穿上牛皮绳,在雪板的下面蒙上马皮,用小钉子订上。这样,一副的古老的马皮滑雪板就完成了。马皮主要是选马的四个蹄子上的,因为这个位置的皮毛长短均匀,订在滑雪板上,上坡方便,滑起来速度也比较快。
马皮滑雪板和其他滑雪板不同的是,它不但不沾雪,而且速度极快,不但能从山上往下滑,还能从山下往上走。为了证明这些功能,才登巴特踩在滑雪板上来到附近的山上。这季节,山上的雪已经有一米多厚了,人走在上面都感觉困难,可才登巴特却踩着马皮滑雪板上,依然轻松自如地穿着它爬上了山,这是现代滑雪板无论如何也做不到的。
才登巴特说,以前,乌梁海蒙古族是一个主要渔猎民族,在冬季的时候无法进行打渔只能靠打猎生活。在大雪封山的时候,马匹、马爬犁、徒步均无法行进的时候,只能靠这种滑雪板进山打猎。现在,汗特尕特村里人们基本都会使用这种滑雪板,而且还在今年举行的“沃克杯”古老滑雪板的比赛中夺得第一、第三、第五的好成绩。但令人遗憾的是,他虽然会制作大弓箭,但对大弓箭的来历,同样一无所知。他只好告诉我们去小喇叭蒙克那森家,说他父亲留下许多书和佛经,说不定能从那里面找到答案。
在蒙克那森家,我们果然看到了一本关于历代蒙古皇帝的挂历,从成吉思汗到1924年的博格多*哲布尊丹皇帝圆寂,共有十三位,上面标出了蒙古人征服世界的路线图,并有准确的说明。蒙克那森问母亲拿出他父亲留下的书和佛经,翻边了所有资料,除了一些图腾标记和古老的藏传佛经外并没有找到对“大弓箭”和“马皮滑雪板”的来历说明。难道真的没有人知道吗?我们只好到敦德布拉克岩棚画中寻找出答案。
郭德布拉克岩棚岩画是近几年汗特尕特乡发现的又一历史古迹,它一共分四部分。第一部分画中人物分部分,第一部分处于岩棚正壁,是一群拨持弓箭狩猎者的图案,射箭者两腿直立,头顶上有三个向岩棚翘的装饰,左臂平伸,右手持弓,弓上塔的箭,左臂弯曲直到腰部。第二部分是两个人,作舞蹈状,处于东壁上部两人一高一矮,头皆呈圆形,两腿看似向左做前行状,高者居左,长颈,左臂下弯至腰部,右臂上弯至颈部,矮者居左,短颈,体长短腿,身体呈三角形,宽肩细腰。
第三部分,也位于东壁,处于第二部分的下面,这部分人物大概有十个,其中两人比较明显,一字行排开,形象相似,人的头分圆头和非圆头两种,非圆头有点像某种动物的头像,人体宽大,腿细,皆弓身屈腿,作谨慎状,漫步行走。人头动物状的应该是伪装狩猎,即人扮成动物,用来迷惑动物的。伪装头饰有点像羊,又有点像鹿。第四部分处于正壁下部,尾随在牛马等动物的后面,画面比较模糊,左侧一人画出上半身,右手握一长条型雪板上,同时靠近的一个人头似伪装。右侧一人,腿很长,踩在一立起来的雪板上,手上有一长棒,做投掷状。画面描绘的动物形象与滑雪人手持单杆的图象栩栩如生。虽然手持单杆、脚踏雪板不是很明显,需要仔细辨认别,但是,屈腿滑雪的动作相当形象。
郭德布拉克岩棚岩画,分红色和深红色两种,颜料大概是赤铁矿,稳定性能比较好,所以能长久地保存下来。东壁的动物和第三部分人物画都是深红色的,第一部分手持弓箭的狩猎者呈红色,同时在绘画的艺术风格上也有变化,显示了岩画创造时间的早晚之分。从画面的色彩和画面中的人物造型上看,郭德布拉克岩棚岩画的年代应该为旧石器时代晚期,距今一万年或更早。也就是说,早在一万年前,阿尔泰山地的居民,已发明了滑雪板,并进入了滑雪狩猎的经济时代。至于大弓箭和马皮滑雪板的来历,岩画中也没有相关的图像进行介绍。那么,大弓箭和马皮滑雪板到底是怎么来的呢,难道汗特尕特乡和附近的蒙古族同胞,真的就没有一个人知道了吗?。
4消失的音乐
在村里,我们遇到了乡里唯一会吹“楚吾尔”的两个人中的一个,他的名字叫巴达尔,在他家大门外面的雪地上,巴达尔用蒙古族这个古老而传统的“楚吾尔”,为我们演奏了一曲《遗失腰带的姑娘》和一曲《额毕河之浪》,琴声辽阔而忧伤,引得附近的一头牛,也忍不住走过来,站在他的面前抬头倾听。
“楚吾尔”是一根类似长笛的东西,上端无哨片或山口吹孔,完全靠舌尖控制风门的大小来发出声音的。巴达尔说,他父亲以前是村里吹奏最好的一位,他的“楚吾尔”就是小时候跟父亲学的,由于以前小,学得不用心,他的“楚吾尔”没有父亲吹得好,所以,他只在节假日或者是有游客来的日子才吹,而他记得自己的父亲,“楚吾尔”一直都随身带着,碰到没有事情或者放牧的时候,就拿来开始吹。虽然他的“楚吾尔”是用柳树做的,封闭也不太好,但只要他的琴声响起来,连草原上正在吃草的牛马羊,都会寻声走过来,抬起头用心倾听。
巴达尔的“楚吾尔”是他自己制做的,用一支长约六十公分左右的棒子,用刀子劈成两半后将中间掏空,然后再把中间的部分刮圆休整平整,用胶水将其粘上放置阴凉处,等凉干了以后,再在管子的五分之三的地方,打三个间距基本相同音孔。
巴达尔说,虽然自己的“楚吾尔”没有父亲吹得好,但作为为数不多的一个“楚吾尔”的传人,他非常希望这个蒙古族特有的民间文化,能够让世人所接受并得到传承。因为现在,会吹“楚吾尔”的人越来越少了,他怕自己这一辈人死了以后,没有人再想起这种民间乐器。
和“楚吾尔”面临同样境遇的还有早年流传在阿尔泰地区的蒙古长调,它是独具地方民族特色的演唱艺术,演唱者必须具有高超的演唱技术,一定的乐理知识基准,因为学起来难度太大,许多年前就已经没有人愿意学了,它现在已濒临失传,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的行列中。还有“喉迷”。“喉迷”发源于阿勒泰的蒙古高原,是元代以来蒙古民族独具的民间活艺术,仅存汗德尕特乡。
这使我们想到了为什么这里的人们说不出“大弓箭”和“马皮滑雪板”的来历,原来,历史在造就许多东西的时候,同时也淹没了许多东西。看来,我们此行是无法打听出来大弓箭和马皮滑雪板的来历了。就在我们打算结束行程,拍一些蒙古长调返回的时候,村里一个名叫阔布生的老牧民,告诉了我们大弓箭和马皮滑雪板的来历。
5 大弓箭和马皮滑雪板的来历
在成吉思汗统治了东西方的时候,有一天,他号令天下的蒙古勇士说,现在我们已经拥有了辽阔的疆土,应该停止战争,解甲归田、放马归山,建设自己的家园。以前乌梁海人使用的弓箭一般只有七十到八十公分长,是用山羊角做的,在两个山羊角的中间,插进一截木棍,在上弦就可以了,这样的弓箭既可以杀人又可以狩猎,但是常年征战的乌梁海人,已经习惯了手中的弓箭,舍不得放下,于是,就有人把弓箭制做的特别长,而且箭头也用木头做成圆的(以免伤到人),用来在节假日娱乐。其实,他们过年举行的弓箭比赛,还有辞旧迎新的含义。
关于马皮滑雪板,老人告诉我们。在很早以前,乌梁海人是一个渔猎的民族,在冬季只能靠上山狩猎为生。阿尔泰山冬季时候积雪,正常都在一米五到两米二左右,人和马在雪中行走都非常困难。智慧的乌梁海人经过一段时间的总结实验,就用两块木板做为鞋子在雪中行走。
在第一次狩猎的过程中,有几名猎人发现了几只水獭,他们就穿着木板去追赶这只猎物。当追到一个下坡的时候,水獭待在那里不动了,双眼看着这些猎人,好象他的力气已经完全没有了。就在大家稍一疏忽的瞬间,突然水獭翻了个身,背朝下坡迅速滑去。猎人们反映过来已经晚了,他们只好眼睁睁地看着到手的猎物从眼皮底下溜走。这次的狩猎失败之后,给乌梁海人一个很大的启发,从此以后,马皮滑雪板就诞生了。只不过以前的毛滑雪板,是用马鹿皮子做的,并且以马鹿皮的前腿为最好,后来马鹿越来越少了,大家就只能用马皮来代替鹿皮,慢慢多就形成了现在的马皮滑雪板。
阿尔泰山地冬天雪很厚,十分适用滑雪板。一到冬天,狩猎、打仗都用滑雪板,18 世纪与准噶尔打仗时,如在夏、秋两季则乌梁海人常打败仗,因为准噶尔军队皆善骑马;如在冬天打仗则每次都是以乌梁海人的胜利而告终。主要原因是乌梁海人冬天全用滑雪板,灵活轻巧,运动自如,而准噶尔人骑马,在冰天雪地的林海里行动不便,因而常打败仗。
听说马皮滑雪板现在已经成了国家保护的对象,自治区和阿尔泰市准备要建立一只专业的滑雪队,为国家培养滑雪人才。